近年来,随着液态奶市场增长陷入瓶颈,以及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增速放缓,中国乳业亟需寻找新市场和增长突破口。而这一转变正在重塑乳制品加工格局,推动企业研发高价值、以健康为导向的乳制品及原料。其中最具潜力的机遇之一是具有功能性健康益处的乳制品原料,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的品类。
根据国际乳品联合会(IDF)发布的《2024年世界乳业形势报告》,2024年,中国约69%的原奶用于液态奶加工。预测称到2035年,中国液态奶加工占比将降至约64%,到2040年将进一步降低到59%。这一转变将引导原奶流向奶酪、乳清蛋白等更高价值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生产的奶酪多为以进口天然奶酪为原料的再制奶酪,本土原制奶酪产量仅占奶酪总产量的20%,约2.8万吨。报告指出,为实现价值最大化,中国乳业需从初级加工转向高附加值乳制品生产,必须提升乳蛋白的提取与加工能力。
此外,中国对浓缩乳清蛋白粉、分离乳清蛋白等高价值乳清原料的需求持续增长,以满足从婴幼儿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营养产品的需求。报告显示,中国高蛋白乳清进口量从2013年的1.61万吨增至2018年的2.92万吨,复合年增长率12.6%,并于2024年进一步增至3.96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7%。随着功能性蛋白原料普及,乳制品企业将和食品饮料、制药企业在健康领域展开竞争。
美国是中国高蛋白乳清最大供应国,占进口总量的34%,其次是德国、新西兰、丹麦、澳大利亚和荷兰。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促使中国乳制品企业发展本土供应链,以增强供应安全性并减少进口依赖。
中国乳企积极发展本土供应链
报告显示,中国对乳清蛋白的需求远超当前奶酪产能,这促使行业战略性探索本土乳制品蛋白原料生产以替代进口。对此,中国头部乳制品企业正积极探索乳蛋白本土供应链。
报告认为,中国乳企持续加大对奶酪产品的投资,这或将进一步提高乳清产能。据了解,一些公司已经宣布或完成了资本支出。 “过去几年,中国乳企采取双轨战略,即同时投资海外资产与本土供应链,以保障高价值乳制品原料供应。”报告分析,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及部分海外资产表现不佳,促使企业重新评估这一战略,并积极探索乳蛋白本土生产的可行性方案,以增强供应链安全性。
事实上,很多中国乳企构建了两条发展路径。其中,随着本土奶酪生产投资增加,发展乳清加工能力成为战略重点。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尤其重视乳清及乳清衍生物的本土化生产,而奶酪制造商则致力于提高本土原制奶酪占比。
在工信部关于乳清计划入选的10家企业中,多家已提交乳清蛋白与奶酪制造整合的技术方案。此外,还有部分企业正探索天然乳清作为传统奶酪乳清的替代方案。天然乳清通过微滤或超滤技术直接从牛奶中提取,而非作为奶酪副产品产生。研究显示,天然浓缩乳清蛋白粉、分离乳清蛋白在一些产品的应用上和传统奶酪/乳清生产的乳清蛋白功能相当。一些乳企正在探索用微滤或者超滤工艺直接从牛奶中提取天然乳清,作为传统奶酪乳清的替代生产方式。该方法还能生产酪蛋白等有价值的副产品。
2024年,中国酪蛋白酸盐和酪蛋白进口量分别为30300吨和17900吨。在全球贸易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扩大酪蛋白和酪蛋白酸盐的国内生产,有望进一步提升中国高价值乳制品原料的自给自足能力。
“加强本土高价值乳制品原料生产兼具战略与经济优势。”报告分析,本土生产受益于更低的劳动力和能源成本、高效加工平台及贴近消费市场的优势以及低于进口的物流成本,这些因素有助于抵消中国相对原奶生产成本较高的劣势,使本土高附加值原料生产日益可行。目前中国乳业已经实现原奶生产到加工的垂直整合,有机会探索新方向并提高原奶生产的回报。
转载自中国食品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