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中国罐头”成为“中国智造”新名片
来源: | 作者:高娇娣 | 发布时间: 2025-09-05 | 5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全球罐头产业的大格局里,我国的表现堪称奇特。一方面,是产量持续增长,稳稳占据全球四分之一的份额,产品行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市场冷冷清清,人均年消费量不足6公斤,与西欧的50公斤、美国的90公斤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近日,第十六届世界水果加工大会暨中国罐头工业协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在北京举办,在同期召开的“创变三十载 质赢新未来”中国罐头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与会专家表示,作为食品产业中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品类,罐头想破解这一“冰火两重天”的困局,还需通过标准引领、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发展等打破传统印象,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独特的风味、良好的口碑,征服国内消费者的味蕾。

 

  从“战备物资”“奢侈品”,到“送礼必备”“治愈良药”,再到陷入“失宠”的窘境,罐头在我国历经波折。作为传统出口产业,罐头仍是我国目前食品工业中最重要的出口产业之一。根据海关数据,2024年,我国果蔬罐头共出口到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各类果蔬罐头285.07万吨,与2023年基本持平。尴尬的是,当中国罐头远渡重洋,成为海外家庭餐桌上的常客时,国内消费市场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国人一年食用的罐头不到两盒。

 

  “产业‘遇冷’,很大程度上源自消费者对罐头产品的误解。”与会专家表示,随着食品供应链不断完善以及物流、保鲜等技术持续进步,消费者愈发崇尚新鲜食品,而罐头因其长保质期和即食特性,被人误认为“防腐剂多”,贴上了“不安全”“不健康”的标签,极大降低了居民的消费热情。

 

  “实际上,罐头诞生的使命就是长久保存新鲜食物,它的‘保鲜秘诀’并非依赖防腐剂,而是得益于独特的加工工艺和密封技术。”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表示,如今,罐头灭菌技术、包装材料等都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为罐头产品品质升级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黄桃罐头”频登热搜,为罐头产品“卷土重来”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从超市货架到新消费前沿,迅速兴起的互联网平台改变了罐头通过传统商超流通的单一销售模式,也帮助罐头重塑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罐头作为一种传统的方便食品,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理事长刘有千表示。

 

  刘有千介绍,近年来,面对消费升级,罐头产业集群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构建“原料基地+生产加工+品牌营销”全产业链模式,部分区域延伸至文旅、科普领域,塑造现代产业生态。目前,我国罐头行业已涌现出梅林、欢乐家、银鹭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均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有力提升了我国罐头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未来,协会将加大科普教育宣传力度,扫除错误的障碍,让质优价美的罐头食品不仅越来越受国外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而且更快走进国内消费者的心中,推动中国罐头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刘有千说。

 

  “美味是罐头能‘杀’回市场的首要原因。”在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原院长郝小明看来,“美味”永远是食品最核心的吸引力,随着现代食品行业的发展,这个标准变得更加立体。他建议企业搭建从生产到成品的全链路感官稳定性管理体系,保障罐头产品口感和风味的稳定性;重点研发“锁鲜”技术,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让罐头食品“开罐如新”;开发地域特色风味,如川菜、粤菜系列罐头等,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产业发展亦离不开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罐头加工的核心在于通过密封和杀菌技术达到商业无菌状态,如今技术创新带来了灭菌方式的升级。诸城市金鼎食品机械有限公司品牌宣传部经理郑彩云介绍,2024年,该公司研发出气汽混合式杀菌釜,与其他杀菌形式相比,气汽混合式杀菌釜能耗更低;与蒸汽杀菌釜相比,杀菌釜内压力可控,能有效防止产品因压力变化出现胀罐、瘪罐、漏罐等情况。同时,该公司杀菌设备集成PLC+触摸屏控制系统,可实现一键操作、远程监控、故障诊断、数据记录与追溯,更好保障食品安全。

 

  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食品工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罐头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更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二级巡视员李常青表示。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也是赢得市场信任和消费者青睐的根本所在。”李常青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始终高度重视包括罐头产业在内的食品产业的质量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他建议企业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将质量意识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严守法规标准,加强质量管理,注重科技赋能,深化品牌建设,承担起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优质产品的主体责任,共同维护好罐头产业的声誉和形象。同时,要勇于创新求变,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开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趋势、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

 

  “我国正加快推进罐头食品标准体系的现代化升级,全面提升罐头产业竞争力。”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表示,我国罐头生产已建立从原料到加工再到成品检查的全流程闭环标准体系管理。未来,将继续构建一批技术水平高、体现罐头食品加工特点的更高水平技术标准,引导行业生产企业提升罐头食品品质,促进国内内销罐头产业发展。

 

  “罐头产业与餐饮业深度融合大有可为。”杨柳表示,复合调味罐头保障口味一致、预制食材罐头提升出餐效率、场景化定制罐头满足个性需求,凭借长期保存、原味保留以及风味接近现制等优势,罐头推动了餐饮业的标准化发展,已成为餐饮业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杨柳建议,加快制定餐饮专用罐头分类与技术要求、中餐风味罐头认证规范等标准,明确定义、检测指标与认证流程,确保市场上的罐头产品有统一的质量衡量标准,以规范市场秩序。

 

  在消费通货紧缩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日本罐头产业逆势增长。2022年,日本食品罐头市场收入为69.1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以8.55%的平均年增速增长至157亿美元。“日本罐头企业通过场景创新、高端化转型和小众食材开发,让罐头产业实现了升级,这一历程为中国罐头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日本咕嘟妈咪株式会社执行董事、咕嘟妈咪(上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昊介绍,日本拥有丰富的罐头种类,约800种款式的罐装食品在市场流通,涵盖咖喱、牛丼、蛋卷以及烧肉等传统料理罐头。如今,日本罐头走进了露营、宅家、送礼等场景,罐头礼盒甚至一度成为社交必备的伴手礼。鹿肉、马肉、鲸肉等小众稀有食材的开发以及工艺与体验的升级,也进一步提升了罐头的附加值。“罐头要跳出低价竞争,通过工艺升级以及与情绪价值的绑定,实现从‘饱腹品’到‘生活方式符号’的转型。”刘昊表示。

 

  杨柳表示,拓展国内市场并不意味着海外市场的“放手”。杨柳鼓励罐头企业“出海”,通过包装设计、品牌名称等传递中国文化元素,让海外消费者在品尝中国风味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罐头”成为“中国智造”的新名片,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