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食品品牌“立得住、叫得响、行得远”
来源: | 作者:韦秋媛 | 发布时间: 2025-09-17 | 6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当前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品牌已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信任、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推进食品品牌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责任,更是全行业的共同需要。日前于2025服贸会期间举办的第三届食品品牌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大会明确了食品行业“以品牌赋能消费、以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

凝聚共识

将品牌建设置于战略高位

  品牌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原司长马纯良强调,食品企业要建立品牌战略,对生产食品的研发、品质和销售进行准确定位,要明确“我是谁、为谁服务、能提供什么食品、我提供的食品有什么营养价值等”。马纯良建议企业要围绕营养、健康、便捷、美味等进行产品设计。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供应链建设的重要性。“食品企业要重视食品原料,只有好的原料才能加工出好的产品。”马纯良谈到,要建立原料基地,或者加强原料供应商的审核,开发食品原料的种植养殖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再生农业,不断提高原料的品质。要加强品牌传播,开展多渠道营销和体验,通过加强售后服务、运营私域流量、参与公益活动等培养用户信任和忠诚度,让食品品牌“立得住、叫得响、行得远”。

  在农业和农产品品牌方面,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品牌与流通促进处处长刘艳涛指出,品牌是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农业品牌目录,1400多个区域公用品牌、2000多个企业品牌、2300多个产品品牌纳入省级以上目录管理,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农业品牌体系。据测算,10年来,品牌农产品产量增长近65%,销售额增长近80%,品牌平均溢价率超过24%,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明显。针对新时期新阶段如何深入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刘艳涛提出高品牌化、全面构筑品牌发展体系、全方位强化品牌管理、多部门协同优化环境4点建议。

  “食品企业必须将品牌建设置于战略高位。”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司副司长张士侠就此提出3点建议。一是筑牢安全底线,以诚信和质量支撑品牌发展。安全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石,企业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履行主体责任。二是推动研发创新,增强品牌市场竞争力。企业应围绕营养健康、个性化需求加强技术研发,但创新必须在安全前提下推进,新原料、新工艺必须依法合规。三是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营销传播须客观准确,与产品品质一致。市场监管总局已发布多项标签标识新规,并将持续打击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食品安全是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介绍,市场监管部门正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加大执法监督”“践行监管为民理念”三大路径,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建立食品检验方法“揭榜挂帅”机制、对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同时通过“民意征集”等活动倾听消费者需求,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郝明虹表示,食品品牌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各界携手共进,以更高水平的安全保障,促进品牌可持续发展。

实践探索

品牌建设需锚定可持续发展

  品牌建设需要锚定可持续发展方向,将环保、责任与创新融入品牌内核,方能行稳致远、赢得长久信赖。在主题演讲环节,多家企业与地方政府代表分享了品牌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

  伊利集团副总裁杨超群分享了伊利从“绿色产业链”到“双碳战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他重点分享了3个方面的实践:在绿色种植方面,伊利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开展荒漠治理,采用种养一体化模式,种植紫花苜蓿、燕麦等自然资源,采用机械化和节水灌溉治理风沙源,让荒漠变绿洲;在绿色养殖方面,建设智能化绿色低碳牧场,有效帮助奶农减少发酵过程中的排放,让奶牛在健康环境中产出高品质牛奶;在绿色产品方面,推出全程减碳的牛奶,采用原木质感包装,减少油墨使用。伊利将绿色理念融入产品,不仅提升了品牌影响力,更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黑龙江佳木斯同江市副市长赫英良介绍了“中国黄鱼之乡”的区域品牌建设故事。他介绍,近年来,同江通过生态保护、标准制定、文旅赋能培育黄鱼品牌:建成国家级黄鱼种子资源保护区;计划今年10月完成黄鱼人工繁育、养殖、产品三项团体标准制定,实现全链条规范化;通过黄鱼水饺发布会、卡通形象征集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线上入驻京东、线下开设零售店铺,提升同江黄鱼市场影响力,让“同江黄鱼”成为全国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

转载自中国食品报官网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