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营养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以及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农业食物系统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构建一个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能满足人类健康需求,同时兼顾生态多样性的食物体系,已成为全球亟需回应的核心议题。近日,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重要分论坛——“建立多样、韧性的农食系统”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与会嘉宾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性的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升农食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保障全球食物安全与营养健康,推动人类迈向可持续的未来。
生物多样性是农食系统稳定和抗风险的基础,但目前情况并不乐观。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表示,气候危机等对农食系统产生深刻影响,他呼吁各方关注技术、制度、政策与实践创新,着力构建多样、韧性的农食体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表示,全球正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三大危机,给农食系统带来了严峻挑战。她还特别指出,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情况严重,却仍需供应持续增长的人口需求。对少数物种的过度依赖,不利于农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为应对生物多样性衰退和农食系统韧性不足的双重挑战,各方都在探寻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建设社区种子银行与基因库、恢复土壤健康、依托先进评估工具维护生物多样性、开发森林食品等多元化产品等举措,促进生态保护与系统韧性的协同增效。
种质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作物品种的改良和培育起着关键作用。张林秀表示,社区种子银行建设目前已在全国铺开且取得良好成效。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基因库加速计划负责人Viana Azevedo表示,目前,CGIAR开发的全球基因库网络保存了3000多种植物物种的70多万份种质。通过建立种质基因库和开展育种计划,可以更好地维护农食系统韧性。
除保护种质资源外,土壤健康同样重要。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联盟高级土壤微生物学家Didier Lesueur表示,健康的土壤维系着洁净的水源与空气,保障着农、林、牧业的丰产,滋养着多样的野生动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和农食系统韧性有着重要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对抗农食系统风险的重要抓手。”Raffaella基金会农业生物多样性平台主席Devra Jarvis建议,可通过推广评估工具、将生物多样性纳入教育课程和构建教育网络等举措,培育支持韧性农食系统的力量。
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开发低碳可持续食物供给是维护农食系统韧性的重要创新举措之一。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副教授陈俞全表示,当前森林食物已成为继粮食和蔬菜之后的我国第三大农产品类别,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营养多样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他建议未来在政策、技术、投资、科研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森林食物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多样、韧性的农食系统对环境保护、农民增收、营养提升、性别平等均有积极影响。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协作,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发展创新技术等措施,建立多样、韧性的农食系统。
转载自中国食品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