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国粮食流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来源: | 作者:王 宁 | 发布时间: 2025-10-16 | 6 次浏览 | 分享到:

      “5年来,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月14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十四五”时期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成效。“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央政府储备规模结构布局持续优化,地方政府储备规模进一步落实,再加上最低收购价粮等政策性粮食,各级政府可用的调控资源更加充足。与此同时,粮食流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粮食市场供应充足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总体平稳,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粮食收购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畅通农民售粮渠道,持续优化为农为企服务,年均粮食收购量在4亿吨以上。粮食库存充裕、市场平稳,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有成色。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坚持市场化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深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着力激发市场购销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对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开展政策性收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护农民种粮利益。市场化收购,已成为粮食收购的“大头”,占到了收购量的九成以上,有效发挥了畅流通、增活力的作用。政策性收储,包括对小麦、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对相关品种组织各级各类储备收储,有效发挥了稳预期、兜底线的作用。

  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近3/4,涉及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今年的秋粮收购工作正在陆续展开,重点抓好4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推进市场化收购。紧紧围绕“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强化人员、仓容、资金、运力等要素保障,深化产销合作,加强农企对接,多措并举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入市,活跃市场购销。

  二是精心组织政策性收储。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及时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指导相关企业根据农民售粮需求,合理布设库点,优化收购流程,提高作业效率,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合理把握各级各类储备收储轮换时机节奏,精准落实调控措施,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三是持续优化为农服务。顺应农民售粮新特点新变化,指导各类粮食收购主体做好现场、信息、咨询、产后等各环节服务工作,统筹用好线上线下渠道,让售粮主体少排队、快售粮。针对不利天气等影响,优化粮食产后烘干等服务,加强储粮技术指导,把粮食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四是维护良好收购秩序。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各品种市场运行和价格变化等情况,适时发布粮食收购进度、价格等信息,便于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安排购销活动。严格粮食收购执法监管,从严惩治坑农害农行为,坚决维护农民利益。

储粮技术加速创新

  刘焕鑫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流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从设施条件看,深入推进粮食仓储物流项目建设,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万吨。高标准粮仓仓容逐年增加,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仓容达到2.2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7000万吨。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和关键节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粮食流通效率不断提升。从产业发展看,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产业强、供给优,2024年全国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以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和区域性粮食经贸洽谈活动为载体,粮食产销衔接更加顺畅。粮食产业技术创新加快推进,特色产业集群、知名品牌、优质产品竞相涌现,粮食这个传统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应急保障看,由粮食应急储运、加工企业和应急配送中心、供应网点构成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住了现实考验。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钱毅表示,目前,我国储粮技术总体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大力推进科技和人才兴粮兴储,以关键技术突破、创新体系建设、行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粮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充分发挥粮食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深化粮食公益性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今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不断整合优化粮食创新资源,进一步提升创新组织化协同化水平。

  二是新技术新成果加快转化应用。每年通过举办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集中展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组织科研成果、技术团队、科技人才与企业对接,推动一批优秀成果走出实验室,在粮食行业落地应用。在粮仓建设方面,粮食气膜仓为安全储粮提供更多技术设施选择。粮食自动扦样检验设备、粮库数字化管理平台、粮食自动输送设备等,为粮库管理赋能助力。在储粮技术方面,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实施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因地制宜将单项技术组合起来达到“1+1>2”的效果。目前,已经建立了30个技术应用示范点,将逐步增加到100个,覆盖7个储粮生态区。在粮食加工方面,粮食色选机、柔性碾米机、数字磨粉机等设备,为粮食产业升级装上了“加速器”。

  三是粮食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深入实施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高水平人才选育工程、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一系列人才培育计划,选拔了一批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实施青年人才培优工程,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当重任,牵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壮大技能大师队伍,粮食行业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6.7%。

  钱毅表示,下一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一如既往地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努力出技术、着力出成果、大力促应用,形成粮食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突破点,培育粮食领域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粮食安全得到保障

  刘焕鑫表示,“十四五”期间,管粮管储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粮食流通进入了全面依法治理和信息化监管的新阶段。粮食法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成为我国粮食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统领性法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地方性法规规章陆续出台,粮食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粮食监管执法得到持续加强。组织开展了粮食流通监管“铁拳行动”等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肃查处涉粮违法案件,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快建立监管新模式。建成粮食购销和储备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了各级各类政府储备粮监管信息化全覆盖,“人防”+“技防”有机结合,用“穿透式监管”守住管好“大国粮仓”。粮食安全责任进一步压实。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表示,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涉及全链条、各环节,做好粮食收购和储存环节的质量安全工作十分重要。“十四五”时期以来,这方面的成效主要有3点:

  一是管理制度不断健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组织制修订了《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政府粮油储备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规定,持续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切实抓好粮食收购入库、在库管理、销售出库环节质量安全。

  二是标准体系持续完善。2021年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推动制修订粮食领域国家标准100多项、行业标准50多项。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突出绿色、优质、营养、健康,切实维护消费者健康和权益。比如,根据我国粮食生产收获实际,修订了小麦等相关品种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完善了质量指标。在储存环节,制定粮仓建设、储粮技术等系列标准,助力高标准粮仓建设,有效提升绿色储粮技术水平,提升了粮食储存品质。在加工环节,制修订了《小麦粉》《菜籽油》等国家标准以及全谷物相关标准,引导粮油适度加工,促进粮油科学健康消费。

  三是质检体系得到进一步强化。着力推进以省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形成了上下联动、响应及时、信息畅通的检验监测网络体系。持续提升粮食检验检测能力,在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抽检、政策性粮食出入库质量安全把关、标准制修订和技术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服务和支撑保障作用。扎实开展全国政策性粮油库存检查,根据这些年检查的结果看,库存粮油质量总体良好,储存较为安全。

  此外,近年来,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部门不断提升监管能力、执法能力和服务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持续增强粮食流通监管,逐步构建起行政监管和行业治理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规范开展专项执法行动,运用法律武器惩治违法行为。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统一部署的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先后开展粮食流通监管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肃查处了一批涉粮违法违规案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1.1万例,有效维护了粮食流通秩序。

  二是构建信息化监管系统,依托科技手段增强监管效能。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已经建成了粮食购销和储备数字化监管体系,全面提升了信息化监管水平。这一体系覆盖了各类政策性粮食的收购入库、储存作业、质量检验、保管统计、销售出库等环节,通过远程监管大大提升了监管效率。运用信息化监管系统开展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并处置了一批案件线索,对涉粮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有力震慑。

  三是丰富拓展监督途径,利用信用评价实现分级分类监管。近年来,陆续开通了电话、微信、网站等投诉举报渠道,通过这些渠道,既掌握了不少涉粮问题线索,又推动为种粮农民、涉粮企业解决了许多急难愁盼问题。同时,不断优化粮食企业信用监管手段,推动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加强信用评价成果应用,进一步完善基于企业信用的监管新机制,监管精准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秦玉云表示,今年3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协同监管机制,强化全链条监管合力。下一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继续深化落实粮食收购和储存环节责任,围绕加快建立食品贮存监管机制,不断提升粮食质量安全监测能力,依职责加强监管,切实守牢粮食质量安全底线。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产业发展是关键一环。钱毅表示,“十四五”时期,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新态势,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规模和效益齐头并进,政策支持和载体抓手创新发力。

  2021年以来,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等六大提升行动。截至今年9月底,各地落实财政资金46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过840亿元,实施了8400多个项目,制定了286项优质粮食团体和地方标准,带动引领897个优质企业品牌建设,粮食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呈现出龙头骨干示范引领、广大企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今年以来,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载体和抓手更加丰富、更有力度。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实施了粮食流通提质增效项目。重点聚焦主产区产粮大县,围绕粮食物流、加工、品牌建设、节约减损、产后服务等方向,支持地方补齐粮食流通短板弱项,壮大县域粮食产业经济。今年首批支持40个产粮大县实施270多个项目,带动总投资近100亿元。同时,“两重”“两新”政策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粮食仓储物流设施项目深入实施,为改善仓储条件、提高粮食物流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粮油加工设备更新取得积极进展。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重点支持成品粮油、主食、饲料加工和粮食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新设备推广应用,2025年支持的项目已经全部进入了实施阶段。还推动将粮食干燥机(烘干机)、色选机、磨粉机等粮机设备纳入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范围,部分省份将一批具有地方特点的粮机设备纳入补贴范围。在多项惠农兴粮利好政策带动下,粮食产业转型升级迎来发展新机遇。

  钱毅表示,当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正在谋划“十五五”粮食流通工作,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课题。下一步,将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统筹抓好政策落实和项目实施,努力帮助企业纾解困难,合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转载自中国食品报官网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