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维度看,粮食始终是贯穿国家安全与全球稳定的核心命题。无论是冷兵器时代“人马未到,粮草先行”的军事铁律,还是现代社会“粮稳天下安”的发展共识,都印证了同一真理:粮食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必须作为长期坚守的国家战略。在全球化遭遇逆流、风险挑战交织叠加的当下,这一战略意义更显突出。
全球粮食安全危机:国际视角下的紧迫性警示
当前,全球粮食体系正面临多重冲击的叠加考验,粮食安全已从单一国家议题上升为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性挑战。
气候变化与资源约束构成长期威胁。2023年创纪录的高温与2024年初的厄尔尼诺现象峰值,导致全球多地遭遇极端旱涝灾害,粮食生产稳定性大幅下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显示,全球饥饿水平已连续3年居高不下,2023年约7.33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这种危机背后,是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大约14%的损失率——仅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满足7000万人1年的需求。
全球粮食体系的脆弱性在危机中暴露无遗。高度市场化的粮食贸易使各国相互依存度加深,但也导致风险传导速度加快。一旦主要产粮国出现供应波动,便会引发全球性价格震荡,对发展中国家形成“致命打击”。这种系统性风险警示:任何国家都无法在粮食危机中独善其身,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战略是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必然选择。
中国实践:粮食安全战略的落地与全球贡献
面对复杂国际形势,中国始终将粮食安全视为“三农”工作首要任务,通过系统施策筑牢安全根基,同时以自身行动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在产能保障上实现历史性突破。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折合70650万吨),较上年增加221.8亿斤,同比增长1.6%,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一成就的背后,是耕地保护与科技赋能的双重支撑:全国坚守18.65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治理等工程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4%,数字农业技术在主产区广泛应用,推动单产水平稳步提升。人均粮食占有量约500公斤,远超400公斤的国际安全线,为应对外部风险筑牢了物质基础。
在全链条管控上探索有效路径。针对粮食产后减损这一全球共性难题,我国构建了从产地初加工到仓储物流的全链条减损体系。通过推广产后烘储中心建设、小农户储粮用具改良等技术,有效降低了收获与储存环节的损耗率。2025年7月,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与中国合作举办的“小农户粮食产后减损”研讨会,吸引了41个国家的226位代表参与,中国分享的烘储技术、产地加工等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例。这种南南合作中的技术转移,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粮食治理中的建设性角色。
在风险防控上构建长效机制。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支持力度,2024年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47亿元,为1.47亿户次农户提供超5万亿元风险保障,“保险+期货”等机制有效增强了农民抗灾能力。全国建成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绿色储粮仓容达2亿吨,智能调控体系确保储备粮安全可控。这种“生产+储备+保险”的三重保障,使我国在全球粮价波动中保持了市场稳定。
战略坚守:粮食安全的永恒价值与未来方向
从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来看,粮食安全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价值,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褪色。
粮食安全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历史反复证明,粮食依赖进口的国家,在国际博弈中极易陷入被动。我国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只有牢牢掌握粮食自给主动权,才能在复杂国际局势中保持战略定力。
粮食安全是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中国通过产能稳定、技术输出、国际合作等多重举措,为全球粮食安全注入稳定性。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在“小农户粮食产后减损”研讨会上指出,中国的实践为增强全球粮食系统韧性提供了关键支撑。这种“以自身安全促全球安全”的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农业智慧。
面向未来,粮食安全战略需在传承中创新。既要持续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巩固生产能力优势;也要深化节粮减损全民行动,推动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节约;更要积极参与全球粮食治理,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粮食贸易体系。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食安全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保障,更是国家稳定、全球和谐的精神基石。在百年变局的今天,唯有将粮食安全永远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才能以中国粮稳中国心、以中国稳促全球安,为民族复兴与人类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转载自中国食品报官网
2025-10-17
2025-10-15
2025-10-16
2025-10-13
2025-10-11
电话: (010) 6326 1234
邮箱:jtbgs@guoyunkongg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仰山公园2号楼C座东区
法律顾问单位:吉林睿旺律师事务所
张丹 15344366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