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产学研深度融合铸就现代农业“花样未来”
来源: | 作者:罗晨 | 发布时间: 2025-10-21 | 32 次浏览 | 分享到:

      10月12—15日,以“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为主题的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在北京举办,大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共同主办。同期举办的2025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吸引了大北农、东阿阿胶、首农、同仁堂、拜耳等100余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并通过多场专场活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

  从无人机到农业机器人,从地膜到岩棉,从鲜花到美食,从大数据平台到一体化解决方案……记者在博览会现场看到,全球农业领域的前沿成果、尖端技术、先进模式、优质项目、创新产品等在这里集中展示。

智慧农业新模式与新成果不断涌现

  “这款智能多功能作业平台机器人可以根据不同作业需求灵活挂载各部分模块,完成除草、喷药、采摘、运输等任务,实现一机多用。”“这款草莓采摘机器人采用视觉技术,能靠颜色自主识别成熟的草莓以及果梗位置,既能准确摘下成熟草莓,也不会误伤果实。”在中国农业大学展台,工作人员向观众介绍了多款由中国农业大学自主研发的农业机器人。据了解,成立于2021年1月的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无人机系统研究院聚焦农业现代化,主攻无人装备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覆盖无人农场、智慧果园、养殖业和数字温室等场景,致力于通过政校企协同的产学研用机制,整合资源、加速技术转化,并以平谷农业科创示范区为试点,推动智慧农业模式创新与成果推广。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无人机系统研究院院长何雄奎教授带领团队,以智慧农业无人系统、农药精准减量施用技术创新为核心,进行农业无人系统关键技术攻关、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构建、高效植保机械与精准减量施药技术和果树树体管理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服务“三农”。去年,团队自主研发的移动升降式激光智能除草装备完成了激光除草的能耗数据采集和损伤机理研究与装备创制,研究成果发表于农学领域知名期刊《Agronomy》;今年,团队在农林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农业中的人工智能》上发表新的研究成果,为基于三维处方图的精准施药作业提供了任务精准规划。

  “中国农业大学在机器人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地块不平,山地和丘陵地区的水果种植规模受限,人工成本较高。“我们的农业机器人在水果种植过程中的除草、采摘等环节都有应用。”林万龙介绍,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在今年8月于北京举办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3V3足球赛上,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夺冠,“能看出我们在机器人领域有很深的功底,农业机器人在未来将有更广泛的应用。”林万龙说。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是全球农业无人机应用面积最大的国家,每年作业超过21亿亩次,航空植保统防统治效果较农民自防提升了10%—20%。2024年,“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年来,各行各业积极行动,加入低空经济新赛道,农业领域也不例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作为低空经济的“主打产品”,无人机也亮相此次博览会。“可以单独完成巡检,也可以挂载可见光、热成像、空气检测仪等设备,实现定向检查。”中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展位上,一台植保无人机引人注目。集团负责人梁燕茗介绍,这是公司与澳大利亚大方元素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纳米半导体学院合作开发的一款牧场监测多功能无人机。“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农业领域。”梁燕茗说,公司的无人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相对成熟,此次是首次进入农业领域,非常期待相关产品能为高效、精准、绿色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贡献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也展示了其研发的多款无人机产品。在一款避障无人机前,工作人员介绍,其技术创新在于“基于北斗RTK与视觉的单机独立或双机协同作业方法”,可应用于大田或果园的自主施药与信息采集等。

  为实施智慧农业提升、蔬菜产业提升等8项行动,推动研发、示范、推广、应用全链条链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今年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示范与生产服务体系作用的实施方案》,提出在未来3—5年内,完善全市的农业科技和生产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果和联农带农作用,有效支撑都市型现代农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发展。此次博览会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展示了其研发的智能温室环境感知设备“温室宝宝”,这是其推动农业科技和生产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的生动实践。展台负责人、农芯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赵根介绍,“温室宝宝”内置温度、湿度、二氧化碳传感器,顶部还配有光辐射传感器,可以检测温室内光、温、水、气、热等环境要素,“用户在家里通过手机就可以实时查看每个大棚里的环境信息。”

技术与营销创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数据让农业迈入智慧时代。“打开我们的App或者小程序,就能清楚看到纳入统计的所有地块的特征、地力分析、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下一步的种植方案和农事指导建议。”在北京爱科农科技有限公司展台,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冷国辉告诉记者,同时,爱科农还从育种软件入手,规范育种流程,提高育种专业性和连续性,并通过积累的高质量表型数据,为品种筛选和分子育种提供基础支撑。“公司核心研发团队由多位来自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及数位博士组成,创始人是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并长期从事育种工作,因此可以说这是一款‘由种业人开发的智能育种软件’。”不仅如此,基于模型算法,公司还在智慧种植、数字化托管、农业物联、大数据服务等多个领域开辟了商业道路,可为种植者提供前沿的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冷国辉说。

  近年来,以水、草炭、椰壳等介质作为基质固定植株,配合营养液使用的无土栽培技术日趋成熟,正凭借环保、节水、高效、高产的优势在现代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上海新型建材岩棉大丰有限公司展台,岩棉块无土栽培樱桃番茄苗引来不少观众驻足。面对“岩棉是什么”的疑惑,该公司产品经理徐飚介绍,岩棉被称为“石头制成的棉花”,其高孔隙率(97%)、透气保水性和一定的机械强度等特点可为植物根系创造理想的生长环境,同时避免土壤连作障碍,通过精准水肥管理可实现高效生产,目前广泛应用于蔬菜、花卉等作物的种植,具有节水、高产等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岩棉种植技术始于欧洲,过去岩棉价格较高,使用受限,近年来,随着国产岩棉生产技术和产能不断提升,其生产成本已有较大幅度下降,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为打造岩棉绿色生产基地,该公司投资6.3亿元全套引进2条国际生产线,目前年生产能力达7万吨。“我们此次展示了岩棉育苗塞、岩棉生长块与岩棉定植块/条等产品,适用于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相关产品可相互配合,实现作物直接移植,不损伤根系,无缓冲时间,非常适合工厂化、标准化种植。”徐飚说。

  近两斤重的“桃王”、接近手掌宽的“蟠桃王”……在平谷展区,来自平谷区峪口镇兴隆庄村的大桃惊呆了路过的观众。“桃二代”张宇涵告诉记者,父亲张宝志自1990年开始种植大桃,目前,自家桃园产业基地规模约100亩。在传统技艺与现代管理技术的结合下,自家大桃的品质与产量不断提升,不仅多次在“平谷甜桃王擂台赛”中获奖,还在2019年承担起了70周年国庆国宴用桃生产任务。

  “好桃应该卖出好价钱。”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创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后,张宇涵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走上了文创之路。她深度挖掘桃文化,从甲骨文到古诗词,“桃王”们的包装不再是简单的纸袋,而是有了传统文化的加持。从农产品到礼品再到艺术品,“桃王”们的价值逐渐体现。为了讲好“桃王”故事,她还给大桃们起了不同的名字,有的叫“锦鲤”,有的叫“冰淇淋”,希望用多元的营销方式进一步打开大桃销路的同时,也打开峪口镇农产品的销路。

  据了解,自2019年开始,在大桃表面贴“福”字、“寿”字及定制图案的“文创桃”以及有着桃花、桃木元素的桃文创产品不断涌现,“桃文化”逐渐成为平谷的重要标志,也成为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样板。数据显示,作为首都最大的果品产区,如今,平谷大桃有超过200个品种,其中核心品种超过40个。2024年,平谷大桃总产量16.2万吨,总产值15.6亿元,与5年前相比,亩均产值翻了一倍多。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北京市特色农产品的代表之一,平谷大桃的品牌价值已经超过百亿元,成为平谷区农业科技创新和富农增收的重要载体。

  今年4月17日,农业农村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平谷肩负着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任务。”在此前举办的WAFI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平谷区副区长彭石表示,自首届WAFI大会成功举办以来,平谷农业科技发展成效显著。未来,平谷区将坚决扛起农业中关村建设主战场、主阵地的使命担当,全力打造农业强国的首都窗口,为打造北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而持续努力。

转载自中国食品报官网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