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稳固产业链、强化创新链、保障供应链,向“中国创造”转型
来源: | 作者:崔丹阳 | 发布时间: 2025-10-28 | 14 次浏览 | 分享到:

      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作为我国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我国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包装工业提供技术装备的重任。“十四五”期间,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坚持以“创新驱动、智转数改、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为指导思想,主动对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战略,在扩大行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行业应如何把握发展机遇?近日,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丁少辉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行业应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确立为核心任务,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领,稳固产业链、强化创新链、保障供应链,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跟跑”到“并跑”,行业迈入发展新阶段

  “‘十四五’期间,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在面临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等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时,积极转型升级,整体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丁少辉介绍,在此期间,酒类、乳制品、饮料等液态食品包装机械的升级成效显著,中央厨房装备、预制菜成套装备和传统食品加工装备亦取得创新性突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数据表明,2021—2025年,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涌现出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先进装备。例如,普丽盛轻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出全球首条无菌玻璃瓶灌装生产线;杭州中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攻克无菌灌装自动化生产线制造的关键技术,推出直线式瓶装、预制杯及联杯无菌灌装设备等新产品,有效解决了国内液态乳品和饮料包装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南京乐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央厨房无菌米饭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创新成果标志着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正逐步由‘跟跑’向‘并跑’转变。”丁少辉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内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稳步提高,部分装备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缩小了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与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之间的差距。高端装备、成套装备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逐渐接近,部分产品性能达到或超越国外先进水平,实现了高端成套装备从长期依赖进口到基本实现自主化并成套出口的重大跨越;中端产品已基本实现国产化。

  近年来,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主动契合食品工业、包装工业的需求变化,深化与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企业经营模式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如今,已初步达成了食品和包装机械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机器人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丁少辉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针对行业发展战略需求和“卡脖子”问题,牵头组织编制食品领域《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021年版)》,提出了31项产业基础创新目录。经过近4年的攻关,目录中的大部分项目已完成,基本解决了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面临多重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关键

  在充分肯定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成就的同时,丁少辉直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产业基础能力仍显薄弱。高端基础零部件、专用材料等依然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卡脖子”问题仍然存在。其次,综合服务与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针对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包装工业等上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技术装备需求,能提供生产整体解决方案的综合实力不足,中小企业面临研发人员短缺、经费投入有限的难题,同时,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协作不够深入,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此外,结构性问题也较为突出。行业中小企业占比超过70%,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技术含量较低,多数企业徘徊于产业链中低端,陷入“价格战”等同质化竞争困境,缺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主流成套装备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头部企业。

  在丁少辉看来,“十五五”时期是机械工业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朝着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迈进的关键机遇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局势,行业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紧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核心,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

  “破除传统行业、产业、地域的界限,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将成为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十五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丁少辉提出,期间需借助发展新质生产力化解“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能不足”的矛盾,引导行业朝着“鼓励发展”“保持发展”“限制发展”的方向前进。

  具体而言,一是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行业制造模式绿色化和低碳化。二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保障安全生产和食品卫生安全,严守机械安全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三是推动食品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坚持工艺技术创新与装备成套化。四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实施自主创新与技术系统集成化。五是实现产品设计制造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管理和运维信息化,坚持“信息与技术深度融合及智能化”发展方向。六是做好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实现行业“制造服务化”的全面转型发展。“这些方向既着眼于当前产业升级需求,也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丁少辉强调。

重塑生产模式,提升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需全面提升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深入推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丁少辉表示,“十五五”期间,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将以提高产业链现代化程度为目标,重点实现装备设计模块化、制造数字化、产品智能化,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与智能工厂,推动全行业80%以上企业采用数字化制造与信息化管理,并确保重点优势领域的高端产品全面达成智能化。

  在研发端,推广先进设计方法和数字化技术,是实现产品开发与整体解决方案设计创新的基础。丁少辉提出两项举措:一是倡导优先选用正版及国产工业设计软件,以保障知识产权与技术信息安全;二是建立多层级研发设计中心,如行业设计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产品研发中心等,充分运用数字化设计平台,广泛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靠性设计、虚拟样机和AI辅助设计等先进方法,研发高性能、智能化装备以及整套智慧工厂解决方案,进而大幅缩短开发周期,提升产品性能与质量。

  推动智能制造、重塑生产模式,是生产端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关键。丁少辉认为,可借助国家设备更新换代政策,推进机床等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升级,建设数字化车间与智能工厂,以实现减员增效和质量提升。同时,积极融合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如敏捷制造、柔性制造、3D打印以及物联网等,达成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化管控和供应链信息化协同,最终搭建起完整的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针对行业特殊应用场景,丁少辉认为,应用端应重点打破三大瓶颈:一是制定食品加工洁净环境安全规范,开发专用洁净技术与装备,保障加工与包装过程的卫生安全;二是面向智能工厂需求,开发食品制造感知技术、在线品质检测装备;三是基于食品生产线要求,对通用工业机器人进行深度开发,攻关专用机械手、协同作业控制模型等关键技术,研发适用于特殊环境和功能的专用机器人,为实现生产线的无人化升级提供支撑。

  “为确保上述目标得以实现,还需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与政策支撑环境。”丁少辉表示,应围绕传统特色食品产业开展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鼓励头部企业开展技术集成和高端生产线研发。同时,构建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落实首台(套)补贴、专精特新奖补等政策,加强对创新成果产业化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支持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全面推动行业向“中国创造”转型。

转载自中国食品报官网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