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将食品产业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毛细血管”
来源: | 作者:刘彤 | 发布时间: 2025-10-30 | 7 次浏览 | 分享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战略部署,不仅关乎工业制造和科技创新的“动脉”工程,也深刻启示我们:食品产业,作为最贴近民生、最具延展性的产业,应当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既输送营养、稳定民心,更连接农业、制造、服务、科技、消费等多条产业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稳健而持久的活力。

  食品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食品产业的基础在农业,延伸在制造,价值在品牌,未来在科技。它既是传统产业的代表,又是新兴产业的培育沃土。近年来,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左右,已成为推动消费升级、稳定就业的重要力量。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食品产业不仅是“衣食住行”中最具基础性的领域,更是链接一二三产业的关键环节。它的现代化,不只是生产更多的食品,更要通过智能制造、绿色转型和数字化管理,实现从“食品制造”向“食品智造”的跨越。从智能生产线、冷链物流到数字营销与供应链协同,食品产业的每一次升级,都是实体经济肌体的再生。

  推动食品产业智能化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应有之义。全会提出,要坚持智能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对食品产业而言,这意味着要把“智能”贯穿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质量控制、流通配送、消费反馈的全链条。

  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为支撑的数智食品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突破口。比如,智能工厂通过传感系统实现精准控温控湿;区块链可追溯食品来源,保障安全与信任;大数据分析让企业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实现柔性生产。这不仅提升了食品制造业的效率与质量,也推动中国食品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高价值链位置。

  加快食品产业绿色化是构建质量强国的必由之路。绿色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食品产业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唯有坚持绿色低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原料种植的绿色认证、清洁能源的使用,到包装减塑、供应链减排,食品企业正成为“双碳”目标的重要执行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生产体系,通过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回收处理等方式,实现生产过程的生态闭环。这种绿色转型,不仅提升了食品质量与品牌形象,也让食品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

  融合发展让食品产业成为现代化体系的“毛细血管”。融合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活力所在。食品产业正从“单一制造业”向“制造+科技+文化+服务”的综合体系演变。食品与文旅融合,打造出“味道中国”的文化符号;与健康产业融合,孕育出功能食品、营养食品的新蓝海;与数字经济融合,形成了预制菜、即时零售等新业态。这种跨界融合,不仅让食品产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使其成为贯通城乡、联结供需、推动内循环的重要“毛细血管”。它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消费动力与创新活水。

  从产业链到产业生态,构建现代食品产业新格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不仅在于提升单个产业的技术水平,更在于构建系统化、生态化的产业网络。食品产业要从“链条思维”迈向“生态思维”,通过上下游协同、区域品牌共建、行业标准共创,实现产业生态共荣。地方政府应强化顶层设计,打造区域性食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要引领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科研机构应提供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技术支撑;媒体与社会组织要助力品牌传播与消费教育。只有让政府、企业、科研、社会多元力量共建共享,食品产业才能真正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畅通无阻、充满活力的“毛细血管”。

  食品产业的现代化,不只是餐桌的升级,更是国家产业体系韧性与竞争力的体现。把食品产业纳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格局,不仅是顺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更是支撑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

  当食品产业的“毛细血管”与制造强国的“动脉”共振,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既有“烟火气”又有“科技范”、既有“民生温度”又有“产业高度”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转载自中国食品报官网


热门资讯